搜索中心
当前位置:直播供应链与物流产业博览会 > 搜索中心
NEWS
搜索中心国家税务总局:2021-2024年办理出口退税年均增长6.6%发布时间:2025-08-02
国新办28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胡静林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2021-2024年,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9%,今年上半年增长14.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由2020年的15.3%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16.9%,创新产业势头强劲。同时,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加深,2021-2024年,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8%。二是区域发展更为协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动力源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了50%,今年上半年,三大区域的对外销售收入分别增长4.2%、6.2%和5.6%,高于总体增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域外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县域经济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由2020年的22.8%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24.3%,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加快。三是绿色转型不断加快。2021-2024年,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在内的清洁能源发电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1%,占全部电力行业销售收入比重由原来的30.3%上升到33.8%。与此同时,生态保护类相关行业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实现了快速发展。四是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十四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外商来华投资稳步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外资涉税经营主体的户数比2020年增长了12.7%,外资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出口退税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国税务部门办理的出口退税年均增长6.6%,按可比口径,今年上半年增速进一步提升为7.1%,反映出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国外贸出口的强劲韧性。五是共享红利加快释放。2021-2024年,国家在养老、托幼、医疗、教育等领域实施的惠民税收优惠政策,年均减免税增长11.7%,有力促进了民生改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发票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国商品消费年均增长6.8%,今年上半年增长7.7%。来源:中国新闻网 注:如有侵权,请联系义乌外贸/物流博览会组委会删除此文章查看详细2025义乌外贸工厂展赴百货展精准推介,燃动招商新引擎发布时间:2025-07-31
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持续保持稳健增长,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而义乌,这座被誉为“世界超市”的城市,凭借其强大的小商品制造与集散能力,成为了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无数质优价廉、创意十足的小商品从这里走向世界,让义乌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7月28日义乌百货展正式开幕,值此契机义乌外贸工厂展组委会人员来到义乌百货展现场精准推介 ,通过展位展示、派发展会邀请函及面对面沟通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2025义乌外贸工厂展的独特魅力与显著优势。义乌外贸展推介小组积极与参展企业和采购商进行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帮助他们依托展会平台,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促成更多的贸易合作。 本届义乌外贸工厂展规模宏大,预设2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展览面积达50000平方米。产品涵盖跨日用百货、五金工具、机电设备、电子电器、文化用品、家具建材、玩具母婴、服装鞋帽、户外休闲、汽车用品、宠物用品等众多品类,全方位满足不同采购商的多样化需求。预计将有超6万专业采购商到场,包括国内外进出口贸易商、跨境电商卖家、实体批发商等,为参展企业搭建起与全球市场对接的广阔舞台。 12月6-8日,我们相约2025义乌外贸工厂展。这不仅是一场展会,更是一次汇聚智慧、碰撞商机的盛会,是外贸行业迈向新征程的集结号。对于众多参展企业而言,这是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黄金契机;对于采购商来说,这里是挖掘优质货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宝藏之地。让我们以展会为桥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共同书写外贸发展的壮丽篇章,让世界见证义乌外贸的蓬勃活力与无限可能!查看详细十部门发文促进农产品消费,提升直播电商水平发布时间:2025-07-31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7月27日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部署了九方面举措,提出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引领供需结构升级,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其中,提升直播电商水平方面分别提到——指导电商平台以公益方式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乡村,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民主播。引导电商平台开展乡村乡味等主题直播活动,丰富短视频创作,打造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直播专区。引导电商平台提供常态化、成体系的扶农措施,匹配运营辅导、流量扶持等专项资源包,对集中上市的生鲜农产品给予特别扶持。鼓励电商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权重,促进优质优价,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以下是方案全文: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要求,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引领供需结构升级,现就促进农产品消费制定本方案。一、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一)提升“三品一标”水平。提高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从严加强证后监管。推进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推广良好农业规范。搭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宣展推介平台,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推广,增强品质消费引导力。(二)推进品质评价和质量分级。顺应消费需求,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制修订及实施,加强质量分级与流通环节有机衔接。推动牛肉主产省开展品质评价,建立指标体系,促进优质牛肉消费。制定一批地理标志水果质量分级标准。大力推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准,推动实现优质优价。(三)开发新型加工产品。支持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人工淀粉、菌体蛋白、功能糖、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研发。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发美味多样的休闲食品、营养健康的饮品,推进开展食药物质等保健食品原料复方配伍备案试点工作,丰富高质量供给。开展气调保鲜、精准保鲜、品质调控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开发营养健康方便的即配、即烹、即热产品。(四)创新地方特色食品。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强加工适用型原料品种培育,优化原料品质和加工性能,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鼓励地方开发手工制作、传统酿制、养生药膳等加工体验项目,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蕴含民俗文化的“伴手礼”产品。二、促进产供销精准衔接,拓宽线下消费渠道(五)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持续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开展“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土特产”集中推介等系列庆丰收促消费活动,带动各地培育一批特色农事节庆品牌,活跃城乡消费市场。支持各类展会及行业协会组织“百展千县万品”购销活动,推动形成以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引领、行业性展会为骨干、综合性展会为重点支撑的多层次产销衔接、消费促进平台矩阵。组织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开展“地道风物 乐享生活”主题促消费活动,加大时令农产品上市期营销促销力度。实施“广告助农”行动。(六)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结合“购在中国”活动,针对节假日消费市场,以丰收市集、农业嘉年华等形式,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等主题活动,让城乡居民沉浸式体验丰收喜悦。结合“跟着赛事去旅行”、“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品牌活动,鼓励体育赛事配套举办本地“土特产”展示展销、乡村美食品鉴等活动,实现消费联动。支持各地结合特色促消费活动,嵌入“土特产”消费主题活动。支持各地农产品经营企业深入对接餐饮等消费细分领域,突出产品特色品质,满足婴幼儿、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等人群多样化需求。(七)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在产地,重点支持完善农产品市场、冷链集配中心等现代流通网络,提升区域性预冷烘干、贮藏保鲜、分等分级等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打通生鲜农产品进城下乡双通道。推进“千集万店”改造提升,推动农(集)贸市场、乡镇大集提档升级,持续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在销售端,支持菜市场、生鲜超市等标准化改造,支持蔬菜直通车等便利设施进社区,推广“店仓一体”、“预售+集采集配”、移动“菜篮子”等新模式,提高便民服务水平。鼓励源头直采、订单生产,推进产供销一体化。三、发挥电商平台优势,提升网络消费质效(八)挖掘网络销售潜力。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化拓展“数商兴农”,组织各地围绕兴农主题,因地制宜开展网络扩消费活动,引导电商平台升级服务,全面提升用户消费体验。引导电商平台结合县域消费需求,发展即时零售、社区电商等业态,拓展生鲜超市、便利店等本地零售供给。推动优质农产品企业、以棉毛麻丝为主要原料的纺织服装企业与电商平台强化合作,顺应国风国潮,针对年轻主流消费偏好,打造畅销产品,开展首发首秀等活动。(九)提升直播电商水平。指导电商平台以公益方式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乡村,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民主播。引导电商平台开展乡村乡味等主题直播活动,丰富短视频创作,打造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直播专区。引导电商平台提供常态化、成体系的扶农措施,匹配运营辅导、流量扶持等专项资源包,对集中上市的生鲜农产品给予特别扶持。鼓励电商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权重,促进优质优价,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四、开展产销区域合作,加强协作帮扶促消费(十)创新省际产销衔接合作。推动省际间建立产销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制定产销主体和产品服务清单,形成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产销生态,消除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制约。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开展协作帮扶促消费专项工作,推动东部8个省(直辖市)将优质购销主体、规模采购需求、网络营销资源精准导入西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顺应“南菜北运”、“西果东输”等大流通格局,推广以共享市场体系、生产体系、仓储物流、研发创新为核心的合作模式。(十一)协同开展产销对接帮扶。办好脱贫地区“土特产”走进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推介周活动。深入开展品牌帮扶行动,支持脱贫地区生产经营主体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落实评价、认证等费用减免政策。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用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引导更多平台企业下沉乡村,发挥资源链接、推介引流等作用,打造乡村消费新模式。五、组织专题科普宣传,倡导营养健康消费(十二)提升营养健康公共服务。科学确定学生餐计划,优化营养搭配。推动豆制品、优质豆奶等进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鼓励各地扩大学生饮用奶推广。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动食品营养与健康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研发推广营养健康食谱,重点引导增加优质蛋白食物消费,促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消费。(十三)强化健康消费宣传引导。深入推进“健康饮食 合理膳食”专题科普宣传,积极开展“减油、增豆、加奶”和“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水产品摄入”宣传。围绕践行大食物观,开展“顺时而食——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食物”等系列宣传活动,多形式引导居民营养健康消费。开展健康饮奶公益宣传,推广科学饮奶知识,普及灭菌乳国标,培育健康饮奶意识,提高国产奶制品认可度。推出奶类、牛肉等美食地图,宣传各地奶及奶制品、牛肉及其制品等风味特色,推动农产品消费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六、强化品牌引领,增强消费信心(十四)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公布第四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健全跨部门培育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发布品牌消费指引和消费地图。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设立精品品牌专馆,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精品品牌专区,组织精品品牌专场直播和推介活动,促进品牌农产品消费。探索打造中国农业品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锻造农业精品品牌”宣传活动,讲好品牌故事。(十五)强化品牌目录消费引领。完善省级农业品牌目录,提升目录质量和权威性。指导各地发布一批省级目录品牌消费索引,推动品牌目录成为消费目录。支持各地结合节气时令、特色资源进行品牌创意策划,拓展联名、定制、首发等品牌消费模式,激发消费潜力。组织“十城联动共享美食佳饮”活动,推广本地品牌农产品目录。(十六)提升品牌营销服务能力。支持各地构建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强化营销服务职能,整合农业展会、产销对接、营销促销、品牌推介等资源,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强消费市场研究,推动渠道优化升级。加大品牌主体培训力度,提升营销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创新能力,做好多渠道、跨渠道营销。指导企业、行业协会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组织“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支持农业品牌培育、管理和保护。七、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十七)深化游购一体。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开展“乡村四时好风光”、“游购乡村”等系列活动,推出乡村旅游产品线路、年俗节庆活动和农特产品。深入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举办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推介活动,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带动农产品地产地销。推动乡村民宿提升服务质量,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农产品销售、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等综合业态。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美食名镇”,开发农事体验、手工制作、科普研学等项目,带动道地食材销售。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发展,传承农耕技艺,培育打造“农遗良品”。(十八)办好乡村特色文体活动。支持各地举办村跑、村舞、村BA、村歌等富有乡情乡韵的“村字号”活动,组织美食品鉴、非遗大集、农事体验,全方位展示乡村美景、文化底蕴,丰富乡村消费场景。组织非遗促消费活动,支持非遗工坊、旅游景区等场所推出一批非遗产品和体验活动。实施“文艺赋美乡村”行动,打造一批绘画村、风筝村、乐器村等文化艺术村,通过“村艺工坊”等场所推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八、加快内外贸一体化,促进消费内外联动(十九)畅通外贸企业拓内销渠道。办好“外贸优品中华行”系列活动,在全国重点城市举办外贸产品展销会,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展销平台,推广“外贸优品”IP,引导外贸企业拓内销与国内促消费联动。办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境内国际性农业展会,助力农业企业拓展内外贸销售渠道。支持各地培育内外贸一体化采供对接平台,支持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内销市场。(二十)促进内外贸规则机制对接。推动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内“三品一标”体系衔接,支持企业通过“同线同标同质”认证,实现内外贸产品双向流通。发挥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制度高地。培育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优质主体,指导企业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标准衔接、品牌营销、渠道布局能力。九、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二十一)完善配套工作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促进农产品消费有关工作,切实加强部门协同、系统谋划,推动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提升农产品消费监测能力,分析研判消费趋势变化。适时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推广促进农产品消费经验做法。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执法,指导相关行业企业合规经营,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优化农产品消费环境。(二十二)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按要求开展仓储保鲜、加工营销、品牌推广等产后环节建设,提升农产品上行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展订单、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农产品营销促销支持力度。推动农产品消费与餐饮消费、文旅消费、体育消费、健康消费等消费措施统筹设计,提升融合消费政策水平。(二十三)推进全链条协同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重点做好保鲜、储运、运输中的防腐剂、被膜剂、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监管。试行产地准出分类监管制度,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部省统筹开展风险监测。深化重点问题农产品药物残留攻坚治理,推行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完善品控体系。部门协同强化全链条监管,推动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准入系统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对接,筑牢质量安全底线,提升消费信心。来源:新华社、农业农村部官网注:如有侵权,请联系义乌外贸/物流博览会组委会删除此文章查看详细冷链物流发力,铺就国内生鲜“速达路”发布时间:2025-07-30
一到夏天,冷冻食品、肉类、应季鲜果的长途运输就成了挑战,为了让各类生鲜产品安全、快捷地送达到消费者手中,铁路冷链运输不断创新,构建起高效的新鲜通道。从车间雪糕到山区脆李,从生鲜猪肉到田间蔬菜,如今的中国大地上,一条条冷链物流通道正以“恒温守护”与“时效升级”,让新鲜食材跨越山海,走进千家万户。多元冷链模式的创新,不仅破解了生鲜运输的“损耗难题”,更在城乡与产销间架起高效桥梁,书写着民生保障与产业升级的鲜活篇章。▍创新破题,攻克生鲜“保鲜难关”国内冷链的核心突破,在于以技术创新精准匹配不同生鲜的“个性化需求”,对冷冻食品,全程零下18℃恒温集装箱与智能温控系统实现“从工厂到商超”无缝衔接,运输损耗率大幅降低,让偏远地区也能尝到不融化的冷饮;对生鲜肉类,预冷处理加全程控温模式压缩运输时效,既降低腐坏风险,更推动终端价格回落;对脆李、杨梅等易损鲜果,专用保鲜箱搭配冷链专线缩短上市时间,让湖南、四川果农告别“好果子烂在路上”的烦恼。这些创新跳出“一刀切”模式,精准捕捉每类生鲜的“生存密码”——冷冻食品怕升温就恒温锁鲜,鲜果怕闷烂就透气直达。这种“量体裁衣”思维,正是冷链从“保基本”到“保品质”的跨越。2024年全国生鲜冷链覆盖率达75%,较五年前提升30个百分点,“新鲜”背后是技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升级。▍多元织网,密布城乡“速达通途”冷链效能升级更体现在“多元模式适配多元需求”的实践中,城市圈里,“前置仓+即时配送”让居民1小时内收到冰镇食材,北京、上海等城市生鲜即时订单增长显著;偏远山区,“冷链专线+电商平台”让云南野生菌、新疆葡萄直达全国,带动百万农户增收;跨区域运输中,“铁路冷链专列+公路接驳”的多式联运模式大显身手,山东寿光到广州的蔬菜专列成本降20%,时效提30%。不同场景的创新,本质是精准响应民生需求:城市要“快”就压缩配送距离,山区要“通”就打通出山通道,跨区域要“省”就优化运输链路。这种“按需定制”布局,让冷链从少数地区“特权”变为覆盖城乡的“民生基建”,让“新鲜”成为不分地域的标配,最终托起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幸福感。▍温度惠民,点亮万家“幸福滋味”冷链的价值,最终要融入千家万户的寻常烟火里细细品味。于消费者而言,它让北国寒冬也能品尝到海南芒果的香甜,让内陆居民的海鲜餐桌不再“奢侈”,生鲜终端售价较以往更为平实,“平价鲜货”渐成生活常态;于生产者而言,它有力破解了“丰产不丰收”的痛点,正如四川果农李大姐所言:“以前运出去烂一半,心疼啊!现在保鲜车直达,果子损耗少了,每斤能多赚2块,一年算下来增收好几万呢!”于整个产业链,冷链的勃兴带动了相关企业数量可观的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冷链的普惠价值,远不止于“新鲜送达”:它丰富了消费者的“菜篮子”,鼓足了生产者的“钱袋子”,更滋养了新业态萌芽的沃土。这条隐形的“新鲜纽带”,串联起产销各环节的获得感,让“新鲜经济”成为惠及全链条的民生工程,默默守护着食材的本真之味与千万家庭的幸福底色。从技术攻坚到模式创新,多元化、高时效的冷链网络,已成为连接城乡、畅通产销的关键动脉。展望未来,期待这条承载民生温度的“新鲜速达路”不断延伸,铁路冷链作为主力军,将与多元运输模式深化融合,让“冷链惠民”的温暖底色,在服务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画卷上,描绘得更加鲜亮动人。来源:中国网注:如有侵权,请联系义乌外贸/物流博览会组委会删除此文章查看详细人民日报:从快递加速跑感受经济强体魄发布时间:2025-07-29
破千亿件!近日,国家邮政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比2024年达到千亿件提前35天。至此,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连续5年突破千亿件。小小快递,连接千城百业、联通线上线下,是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回溯历史,自2021年迈上千亿件台阶以来,我国快递业务在高基数之上保持高增长,破千亿件所用时间不断缩短,实现从“年均百亿件”到“月均百亿件”的跨越。触摸中国快递的强劲脉搏,可以清晰感受中国经济的强健体魄。看脉形,充盈有力。包裹件里的“日新月异”,映照出更具活力的内需市场。今年第1000亿件快递,来自一件以旧换新的家用空调。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换“新”……截至上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带动销售额超2.9万亿元。这不仅放大了快递的规模经济效应,更释放出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充分满足消费品以旧换新、直播带货、假日经济等的寄递需求,快递业支撑市场流通持续改善,助力线上消费需求不断释放。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1191亿元,同比增长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今年春节、“五一”等假期,快递业务量均同比增长超20%……由一件件包裹累积起来的扎实数据表明,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动下,中国消费市场顶住压力、趋于活跃、态势向好。察脉象,节律均匀。寄递半径拓展延伸,折射出更加协调均衡的区域发展。在新疆莎车县,快递服务点堆满来自天南海北的快递;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轻点手机便能在牧区收到马具;在西藏林芝市,两元包邮花种送到雪山脚下……今年以来,西部地区加速跻身“包邮区”行列,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占全国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小包裹书写崭新“西邮记”,标注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实足迹。不只是快递,今天的中国大市场,平均每天有超万列铁路旅客列车在神州大地穿梭、近340亿元实物商品在网上交易买卖、2.4万户新设企业萌发滋长……打破区域、行业、市场重重壁垒,促进城乡连通、区域互通、要素流通,国内大循环更为畅通高效,推动增长的主动力更加强劲。一个加快建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观脉势,循环流畅。快递服务向新向优,彰显更可持续的创新动能。“离枝易腐”的荔枝,借助“飞机+冷链”新模式,跨越千里长途、走进千家万户;“无人车+无人机”新技术加速落地,助力行业由“末端服务供给”转向“社区生活保障”……一项项凝结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努力的技术创新,不仅推动邮政快递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也成为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有力支撑。放眼各行各业,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成长,持续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上半年,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3%,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8.6%,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新产业加快发展、新业态持续涌现、新投资增势强劲,让新动能持续聚集、新优势加速构筑,创新中国活力奔涌、后劲十足。小包裹一头连着经济大动脉,一头系着民生微循环。由此观之,中国快递加速奔跑的身姿里,既展现着蓬勃向上的经济活力,也彰显着美好生活的不断实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物流网络更加健全、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更加稳健。来源:人民日报注:如有侵权,请联系义乌外贸/物流博览会组委会删除此文章查看详细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规:电商投流费用超过营收15%需补税发布时间:2025-07-28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最新规定,关于企业投流费用的税前扣除政策如下:一、核心规定:1、扣除标准:自2025年10月1日起,企业投流费用统一归类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额度不得超过年度营业收入的15%,超出部分需计征企业所得税。2、特殊行业例外:化妆品制造/销售、医药制造、饮料制造(不含酒类)企业扣除比例提高至30%,超出部分可结转以后年度扣除。二、执行细节 1、适用范围:包括电商平台投流费用、信息流广告等线上推广支出。2、税务风险:若企业无法取得合规广告业发票(如部分主播佣金、非资质渠道投放),相应支出不得税前扣除。3、历史处理:超出限额部分可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一般企业最长3年,特殊行业无年限限制)。来源:电商会注:如有侵权,请联系义乌外贸/物流博览会组委会删除此文章查看详细